看电影真的是件特个人的事儿

去年《刺客聂隐娘》上映掀起了影评人和观众的大战,资深影迷们被贴上“装逼犯”的标签,普罗大众被称之庸众,怒其不争。今年参加北影节,经历了一次抢票,发现当着一小众圈子里的人都聚集起来,数量真是不容小觑,毕竟咱基数大啊,每场电影结束掌声雷动,热情似火。不同于往年的是,今年奥斯卡也好,嘎纳也好,在微博热搜上都掀起挺持久的关注热潮,除去那些个红毯秀,对于电影的关注确实甚于往年。

所以,是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在朝着一个更高的层次了么?

事实上,看电影真的是件特别个人的事情,也许这就是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。甲之熊掌,乙之砒霜。你看服装道具颜值,我看光影运动声画,谁也不碍着谁,谁都能从中获得乐趣。看得不痛快的出来破口大骂,看得欢喜的情人眼里出西施。好莱坞也好,独立电影也好都是类型,谁也不能否定谁,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

独立电影在国内院线不赚钱不代表它在其他地方不赚钱。就像《最好的时光——侯孝贤电影记录》里写的:

侯孝贤之所以仍有赚钱的一点希望,乃是因为他的艺术,而非他的商业。 是这样的。一般产品的市场策略,可以寻求"大众市场",也可以寻求"特殊区隔市场"。如唱片,一张古典音乐唱片在台湾也许只有数千张的市场,但它会在全世界都有一部分区隔市场,集合起来就是惊人的规模。

长尾效应嘛,以后只会越来越明显。可惜的是大陆很少有艺术影院,除了北京上海只能在电脑屏上独自欣赏。加之没有分级制度,导致院线除了合家欢就是都市爱情喜剧,这让大多数人认为,电影就是这样的。习惯了好莱坞式的零度剪辑只后,谁还能够适应长镜头呢?

你对电影的定义是娱乐,就决定了你所看的类型。而我依旧认为,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,是和社会各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一张文化之网。所以它必然渗透着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,不是说它必须有责任反映时代,而是它一定会在一帧一画之中让我们窥见导演的心里世界,窥见时代,窥见文明。电影一定要展现出困境、矛盾,因为人生就是矛盾相对的啊,哪有绝对的是非分明,正如《鬼子来了》一样。而现在,矛盾太多了,谁说乱世才有好作品呢?这真是有苦说不出。

好的电影应该是背对观众的。如何处理面对观众和背对观众的关系太难了。总是去外面参展也不是办法,而在大陆,电影生而就是被赋予了某种宣传的意义,和摇滚一样,压根不具备生长的根基。归根到底,中国的电影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那份水墨之情,那份言有尽而意无穷,而不是成为外国人猎奇尝鲜的类型。

未来不会很乐观,也不至于太悲观,就像有了钱不一定出作品,没有钱也不一定出作品一样。


评论
热度 ( 2 )

© 阿莓伽 | Powered by LOFTER